Monday, March 22, 2010

带一本书去巴黎

quoted from my best friend's best friend's blog. I should definitely read this book sometime. Thank you, XX, for recommending me such a wonderful blog


《带一本书去巴黎》给了几个人看了,他们也都写下了异常精彩的篇章。回想自己当初看的时候就说要写下一点什么,始终没有提起精神来认真写下,空余万千思绪在心头。

这两天,看了xx、向子和小猪写的文章,又忍不住留了很长的评论。既然是这样,我想倒不如整理一下这些评论,顺便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,算是留一点积淀。

林达带着他们的《九三年》来到巴黎。巴黎确实是个文化积淀极深的圣地,每一处遗迹背后都有深重的历史。不知道有意还是无意,他们所游历的地方,往往能和大革命前后那段充满争议的岁月联系起来;于是,他们也借机回顾了一下大革命的历史,也顺便道出了他们的思考。

在我看来,法国大革命,其实就是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,与民众对现实的不满结合起来的产物。知识分子希望利用民众的力量完成社会变革,却不知道民众的要求远在他们的目的之外,更不知道他们没有能力制约民众的力量。民众的力量被发动以后,革命形势失去控制,知识分子们骑虎难下,裹挟着法兰西走向动荡。相比起那些深受人文主义、启蒙思想熏陶的上层知识分子,下层的民众对于“民主”“变革”只是有个简单而模糊的概念而已;当民众们有机会时,他们只会选择最简单直接的手段——暴力革命——来实现他们的目标。

可能和性格有关,我好像一直都不大喜欢“革命”这个词——这个词通常意味着流血与冲突,甚至是可怕的狂热。很明显,林达对过分狂热的暴力革命不太感冒,而我也正正偏向温和改革。但是,但凡社会改革,总归要有人民的支持才能完成;远离民意的闭门造车式的改革,是注定要失败的。相比起当一个有煽动力的领袖,当一个改革家要更为困难。因为后者,不能任由民意驰骋,不能放任“多数的暴政”;他们总是要当磨心,苦心经营,如履薄冰,一个不小心,就要承受身败业衰的后果,压力是无比巨大的。当然,二者也有一个很不美好的共同点:他们都很有可能为自己的事业付出沉重的代价,比如生命。

自1789年开始,法兰西经历近百年的动荡,无论如何这不能说是一件太好的事。我看到大家的文章貌似都对法国大革命有一点批判,或者说,有一点重新的思考。但是在这里,我却想重申教科书上的观点:法国大革命是一场进步运动。不论如何,法国大革命(包括其后续)推动了法国社会的进步,最终确立了现代国家制度,并且让更多人(包括法国人和其他国家地区的人)的思想得以进步。为了推动社会进步,在不同的时刻,社会可能需要不同方式的变革,而不论这种方式是暴力革命或是温和改革,都是最终必须推进的,这里面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。所以,改革和革命本身其实并无高下之分,关键只是在于如何选择,以及如何将变革对社会的危害减到最低。

小猪将文革与法国大革命联系起来了。是的,这两个时代的人民的精神状态,确实有相似之处。这种狂热,来源于民众对革命、对社会的不认识。人类本身一点都不高贵,只有有思想力的人,并能用理性指导行动的人,才应当是社会的尺度。因此,思想的革命,必须是社会革命的先导。

写到这里,我想我们的同龄人们(乃至其他的一些人)也应该从中看到一点什么。我很少看到我的同龄人们赞同文革的那种狂热状态的,却是经常看到他们对他人、对社会发出偏激的、霸道的意见。如果我们总是以偏激的态度看待一切,我们又和那些历史中我们不认可的人有什么不同呢?千万不要做落在猪身上的乌鸦。学会平和与妥协,是真正的成熟。

大家也有联系到中国的民主法制发展,但是我不想讲这一部分。总觉得那有违我的初衷;而且,这种联系未必一定很恰当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看同一本书,大家有不同的感悟,互相交流产生思想的沟通与碰撞,是相当美好的一件事。也说到了,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以理性的方式表达意见,并且每个人都尊重其他人以理性方式表达的意见,这才可以造就民主。

最后鸣谢xx、向子和小猪,是你们督促了我这个懒鬼,做一点有益的思考。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